尊敬的各位领导,女士/先生,嘉宾,朋友,易友,大家好!
感谢大会的邀请,今天我们来到崆峒山这个中华道学界、佛学界、易学界最高领域和最具务实风格的大会上,看到和结识了这么多的专家、教授和朋友感到很高兴。有幸能和大家一起座谈,探究并分享几千年前《崆峒文化》曾有的历史作用和对当今及未来的影响,由此可见《崆峒文化》的神奇、天然地理、天然养生等。我们认定在这样一个大会上提出并潜心研究、探索《崆峒文化》的奥秘,本身就是对道学、佛学、易学、《崆峒文化》的新的贡献。很荣幸作为甘肃《崆峒文化》研究代表在这里发言。我想借此机会,向曾经在工作中给予我指导、提供资料和支持的领导们、同事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甘肃平凉(崆峒山)》是全囯最好、最典型的符合郭杨曾地理风水术的典范之地,是最佳旅游的美丽雅山,由于,崆峒山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身,伏羲上崆峒、黄帝广成子问道,素有“西来第一山”、“中国道教第一山”、“道源圣地”、“神奇秀美崆峒山,天下第一养生地。”。听以,崆峒山具有:
“女娲炼石造崆峒山”、“赤松子驾鹤通三山”(《平凉史话》、“高海拔地区的丹霞地貌,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自然保护的珍贵财富。”、“风光秀美、天文地理自然、多姿多态,具有很高的美学及风水价值。”、“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登山问道的圣地。”、“古代北方民族团结融合的象征。”、“古代著名君王巡幸出游的西极。”、“三教合一共尊共荣的宗教摇篮。”、“文人墨客登临赏景抒发情怀的人间胜境。”、“中国五大武术流派崆峒派的发祥之地。”、“古代关陇锁钥三秦咽喉的兵家必争的军事咽喉要塞之地。”、“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主要通道。”、“天赐的养生圣地”,平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生发曾题:“神奇崆峒养生之根,中医之祖” 、“崆峒山是《易经》、《道教》、《佛教》、《中医》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地,示范的著名山,旅游的大美崆峒、美丽之雅山。”。
中国、世界所有的龙脉都起祖于昆仑山,昆仑山又名须弥山。杨公所著的《撼龙经》开头就写道:“须弥山是天地骨……西北崆峒数万程……黄河九曲为大肠……”
《葬书》云:“若伏若连,其原在天,若水之波,若马之弛”,即是指山野之势。
《撼龙经》云:“天官地轴两边迎,异石龟蛇过处往。”。
崆峒山:祖龙有五龙潭(天池);父母山有三吉;穴场有灵龟等;旺龙来,元辰水交会,龙水交汇;旺水来,入丑库;兑龙、兑水、左右砂护行;驳换龙脉层层宜于兑;袓山“老龙潭”最为贵;故曰:祖强宗强,立已善良,子孙其昌。
赖文俊《催官篇》曰:催官第一天皇龙,博龙换入天市东,少微阳旋左关局,廉贞起祖峰崇崇,右关廉贞降枢兑,变换太乙东南雄,穴乘阳枢秉生气,或更受穴天皇宫。
原文所述,说明阴龙以天市亥龙为第一龙。由亥水龙为太祖山,艮龙为少、祖、左至巽乘艮土气。右至亥也是乘艮土气。
又曰:“少微起祖降艮巽,亦主富贵永兴隆。”
少微酉龙即阳星兑龙起祖,降势阳枢艮至阳旋巽,也是三吉三阳龙脉,同样主富贵而永远兴隆的。
同治八年歲在己巳春月,楚南醴陵麓嚴劉、杰似兒樵子地理小補曰:“地而曰理,本理學也,非庸術也。自古周公卜洛,公劉遷幽及子貢、子宓、孔林諸賢之相陰陽觀流泉,與宋儒朱蔡夫子等,間相發明於性理書中,具來已久。即黃石公授赤松子之青囊經;晉郭璞之葬書;唐邱延翰傳羅經之用;楊筠松之奧語、天玉、寶照諸篇;曾求己之青囊序;蔣大鴻之天元五歌,皆未嘗不本性理,以闡明地理也。”。
《青囊經》曰:“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分星宿,地列山川。氣行於地,形麗於天。因形察氣,以立人紀。”、“地德上載,天光下臨。陰用陽朝,陽用陰應。陰陽相見,福祿永貞;陰陽相乘,禍咎踵門。天之所臨,地之所盛。形止氣蓄,萬物化生。”。
《城門章》曰:“都天寶照經所謂若是砂曲星辰正,收得陽神定,斷然一葬便興隆,父發子傳榮。又曰穴見陽神三折朝,此地出官僚,又曰安墳最要看中陽,寬抱明堂水聚囊,出夾結成元字樣,朝來鸞鳳舞呈祥,外陽起眼人皆見,乙字彎身玉帶長,更有內陽坐穴法,神機出處覓仙方。”。
地理秘訣紅囊經(天機貫旨紅囊經原序)曰:“地理之學,等於天文。”。
古曰:“生意不如手艺,手艺不如神地。”。
崆峒山灵龟台、崆峒山泾河水。古曰:“归宗之水,贵缓于之元。”。
《葬书》云:“朱雀流于囚谢”。
郭杨曾地理术根据《周易·繁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以后天卦位,坎离震兑四卦,分为水火金木四局,以正针十二支辰戌丑未宫为四局的明堂出水口,通称水口,或四大水口。
阴阳风水,一定要有山和有水,“未看山先看水,有山无水休葬地”、“山管人丁水管财”、还有“水是龙之血脉”、“砂交水会,阴阳交合”、“水是山家血脉精,利人害人速如神”,等等。可想而知水在地理上的重要地位了。
山和水是阴阳一对,有山没有水,不能称之谓龙,没有水就无法证明其龙行至尽面结穴,所以天地自然的原则:即是山随水转,两山夹一水,两水夹一山,阴阳相依,山水会即龙止。水飞走即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不管水大水小,远近、深浅,急缓,动静,一定要来者屈曲,去要盘桓,横者要环抱,汇聚要融潴,澄清,不要直冲穴位,不峻急,不涟激,不斜撒。不反弓,不陡地倾泻,不直来直去,不割不穿,一定要和穴位有情环抱,依依不舍之状,才是水之吉格。
崆峒山大象山、二郎石。《天玉经》言:“乾山乾向乾水流,乾峰出状元”,意思是在坐山立向时,要做到来龙入首、坐山、向水要保持同元一气,方可为吉。
龙水配合同归一库,阴阳交媾,天地交泰,方为有情,化生万物,合乎“一阴一阳之谓道”,始可立穴。
三合水法立向:兑山最喜长流巽,甲水分明最吉昌,若放丙丁官不绝,儿孙拜进入朝堂。
水口砂:此砂为最重要之砂,其砂要交扦紧密。
禽兽砂:飞禽走兽之称,象飞禽走兽,守卫在水口旁边。水口左为大象山、二郎石等。
崆峒山望驾山:《易经》曰:“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此宾主交情之道也。绵其势而后形,真其气而后乘,得其应而后迎。此山冈应气之说也。山冈以宾主为相应,气取交情之合仪,则朝龙之义,已无违矣。”、“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夫教化之行,如云之敷龙,从而升。如风之动虎,从而鼓。四势三形,必应其主。故曰:主山降势,众山必辅。相从之义,莫之能御。”皆言朝山与主山。
买布做衣服需尺,才知道所需布的长度。买水果需要秤,才知道水果有多少重量。天文、地理、养生等也都一样,要符合一定的地理、环境等条件。
郭璞《葬书》曰:“葬者,乘生气也。”郭杨曾古法地理术就是根据《葬书》“葬乘生气”以及“朱雀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的理论指导,在地理术实践中创制的长生十二宫,用来步量生气旺相休囚的标准尺,以胎养生冠临旺为六秀,生临旺为三吉,四死宫为黄泉,八墓绝为八煞,以迎生接旺为吉,破旺冲生为凶。
郭杨曾古法地理术是古代科学的,其理论是符合客观自然的存在。以现代科学观点衡量,除去日家玄学部分以外,其余大部分是符合现代科学。
换言之,崆峒山符合了天文地理的天然和自然条件及郭杨曾古法地理术的所有条件后,就有了广成子修炼、伏羲胥起途崆峒和皇帝问道及天然的养生之美。给平凉人民、甘肃人民和全囯人民及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自然贡献!是旅游的最佳雅丽之景地,我们值得发扬光大,保护自然,为国家、为我们的子孙贡献自然环境之优美、健康之美、人自和谐之美,为发展平凉经济、甘肃经济、中国经济贡献力量。
综上,崆峒山属南北横截昆仑山山脉的六盘山支脉(即昆仑山的干支),它属于人们修身养性、旅游养生之天然的地理风水宝地。由于本论文重点补充了:一、伏羲胥起途崆峒;二、以天文地理补充养生之道;三、以杨公的《撼龙经》、《疑龙经》等著考察天文地理及崆峒山位置,所以,下对杨筠松简述。
唐朝的首都为西安、洛阳。杨筠松17岁(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登科甲,随之步入仕途。至唐僖宗朝任国师(唐僖宗乾符二年至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75~880年〉41~46岁),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文官),掌灵台地理事(掌管皇家地理典籍和有关祭祀等事务)。任职期间研读堪舆典籍,钻研地理,得其要领,为后来创立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和成为地理堪舆名家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杨筠松著作有《撼龙经》、《疑龙经》(上中下篇)、《疑龙十问》、《卫龙篇(附)、《变星篇》(附)、《葬法倒杖》、《二十四砂葬法》、《青囊奥语》、《天玉经》和《天玉经外编》等勘舆学理论著作,并被悉数收入《四库全书》。
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十一月,黄巢率农民起义军占据潼关,十二月攻入京城长安(今西安),黄巢即帝位,自称大齐皇帝。长安失陷前夕,僖宗出逃前,降旨杨筠松“断发入昆仑山步龙”(青藏高原,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产生了悠久灿烂的文化,这是我们值得骄傲的。众所周知,巍巍昆仑是中国神话之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昆仑神话产生于昆仑山。昆仑神话也是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有关昆仑山的具体位置,文献史料中记载较多。如《竹书纪年》谓:“周穆王西征昆仑丘。”《山海经》之《西次三经》谓:“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大荒西经》谓:“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海内西经》谓:“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 《庄子》中说“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文献史料中的“西海”就是今青海湖,这是确定无疑的,因而昆仑之丘应在环青海湖地区。)(昆仑山位于今青海省)。
依据《宋史。艺文志》、(明·嘉靖董天锡编撰《赣州府志·人物志》)、《钦定四库全书子部提要》、《大唐国师杨筠松救贫风水传奇》、《贵州省天柱县通鉴》、《赣州府志》、《资治通鉴》、《四库全书》等史书记载,杨筠松在《撼龙经》中“西北崆峒数万程”是指《甘肃平凉(崆峒山)》。
盼有心于《崆峒山》文化之贤德、善士、共同推广《崆峒山》自然天文地理及天然养生等文化,以更深入《崆峒山》真机性灵,方可洞彻地理乘生气之自然山川哲理及人禀天地正气而生存之理。
有关详细考研请尊人略阅本人学识浅陋的《崆峒圣地著名山 天文地理是天然》浅见寡识,惟成文匆促,谬漏之处,仍所难免,尚祈、敬希诸贤达之士就教,惠予匡正是幸,以匡不逮,苦心精研奋进,终微有所获。学海无涯,唯勤是岸,是余的座右铭,希望同道良朋益友,共结善缘,为《崆峒山》文化、生生之道及修心炼性养生的人生最高哲学共同分享和研究。
最后,感谢政府、大会组委会!请允许我再次向在座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祝大家万事如意,心想事成!谢谢大家!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张振东
二0一六年八月十日
陇ICP备17006263号-1 公安备案号:6208020200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