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崆峒文化学术研讨会张振东发言
  • 道教圣地平凉崆峒山文化研究
  • 崆峒圣地著名山 天文地理是天然
  • 郭杨地理风水论 张振东
  • 粗浅谈析中国罗经 张振东
  • 第九届全球易学名人峰会广东卫视报道视频
  • 中国易经协会十周年记录片
  • 第八届全球易学名人峰会暨中国易学风水名师癸巳年代表大会广东新闻报道
  • 第七届全球易学名人峰会暨中国易学风水名师壬辰年代表大会央视报道视频
  • 第七届全球易学名人峰会暨中国易学风水名师壬辰年代表大会广东卫视报道
  • 首届中国当代易学名人峰会暨申报世界风水文化遗产首站推动式视频
最新动态
崆峒圣地著名山 天文地理是天然
来源: (香港)中国易经协会甘肃省分会 | 作者: 张振东 | 发布时间: 2018-10-10 | 35808 次浏览: | 分享到:

广成丹穴:在望驾山北峰的绝壁上,这里悬壁如削,十分险要,人迹罕至,相传广成子居住穴中,炼穴修道。广成丹穴是崆峒十二景之一,罗潮《广成丹穴》诗云:地崖插天表,丹洞迷芳草,知是广成居,怅望云杳杳。

丹霞地貌崆峒山是高海拔地区的丹霞地貌,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由上述,是国内丹霞地貌类型中形成时代较早的类型,是大面积黄土高原上独有的自然奇观。这一奇特的自然遗迹最早被我国广东中山大学教授、地理学界知名学者黄进先生所发现,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认为崆峒山虽与广东丹霞山、福建武夷山一样同为典型的丹霞地貌,但由于崆峒山地处高海拔地区显得尤为珍贵。这一自然遗迹的发现,为研究本区地质构造、古气候、古地理环境的演化变迁,提供了实物资料,对揭示广大黄土高原区分布的岛状基岩山的形成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资源丰富崆峒山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自然保护的珍贵财富。

崆峒山林深似海,草茂花繁,松柏苍翠,药材遍山。已知的植物有1000余种。其中蕨类植物21科18属30种,裸子植物6科9属15种,被子植物97科397属703种,古树名木有紫果云杉、油松、园柏、五角枫、辽东栎、大果榆、丝棉木等近60棵。招鹤堂孔雀柏和凤凰岭千年华盖两棵树的树龄虽都在千年以上,但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崆峒山有各类动物300余种,其中有70多种野生珍稀动物(今年0621日我和我三弟、两个儿子回庄浪老家晚上9:31时在崆峒山后门处遇见一头大野猪橫穿公路而),被列为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名单的有秃鹫、金雕、雀鹰、鸱鹗、长耳号、白鹤、金钱豹等。

崆峒山的风光秀美天文地理自然多姿多态,具有很高的美学及风水价值。

崆峒山以峰为骨,以林为肉,山峰雄伟,林海浩瀚。所以古人评价崆峒山水甲于关塞,又评价有北方山势之雄,又兼南方山色之秀。春观桃花,秋赏红叶,夏天翠绿,冬季银装,四季都有美景。特别是忽而烟笼雾锁,时而云海飞瀑,朝观日出,夕望残阳都给人以无限享受。崆峒山奇洞石室,多达七十余处,著名的有玄鹤洞、广成洞、归云洞、朝阳洞、三教洞,崆峒洞位于太和宫神座之下深不见底。许多山洞或处悬崖绝壁或隐密林峡谷,至今无人涉足,特别是主要景区之外的70平方公里之内的许多山峰,如坐落沟底的奇峰大阴山和天然十万大峡谷,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状态,这为今后的有计划地开发和发展探险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有山无水衬不出气度,有水无山显不出精神。山下的弹筝湖平湖如镜,泾水湍急,水流激石,淙淙如琴,故崆峒山前峡又名弹筝峡。崆峒山北面的胭脂河绕山而来,春季桃花如霞,落英缤纷,飘满水面,因而又名胭脂河。两河一湖把崆峒山环抱其中,更显出水色山光格外秀丽。

在西北黄土高原能有知此多姿多态的奇景不能不说是大自然创造的一个奇迹。难怪谭嗣同登山诗中说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崆峒山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登山问道的圣地道教的发源地。

据研究,甘肃东部的平凉、天水是上古三皇诞生之地,又是女娲、夸父的诞生地,文化极为久远深厚。因此,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在其功业成就之后西巡疆界,亲自登临崆峒山,向在崆峒山隐居的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这在《庄子·在宥》篇中有详细记载,治学严谨的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也记载了这件事,司马迁本人曾亲自登临崆峒山。他在太史公自叙中说吾尝西至崆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他的记载应当是在博采众说的基础上谨慎作出的,当代台湾学者南怀瑾在著作中说黄帝遍学各种学问,最后西上甘肃的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又说黄帝的功业,主要是起于黄河平原的东方与北方,而他的文化学术思想主要是得之于西北高原系统。还论述广成子说,所谓广成子,究竟有无其人,往往名号是代表一种内容,广成子是集中国文化之大成的意思。如今崆峒山前的望驾山,山下的问道宫,上天梯旁的摩崖石刻黄帝问道处就是对这一千古盛事的纪念。

崆峒山是古代北方民族团结融合的象征。

崆峒一词在古代本无山字偏旁。它本是一个氏族部落民族语言的音释。它所表达的是一个方位或这一区域所有部落的总概念。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中记载北戴斗极为空桐。意思是北斗星正下方为空同。另一部典籍《汲冢周书》中更进一步解释正北的大夏、莎车、戎翟、月氏、空同、姑藏等十部族统归空同。部族融合发展并消亡后,中心区域的名山加以山字偏旁专用指山。其实古人对这一地域概念相当清楚,从唐代李白、杜甫,至明代吕大器,至清代林则徐诗中所提到的崆峒大体指一个大的区域,这一区域的大致范围是东起河南汝阳,西至甘肃河西。中心区平凉可能就是商周时期十大部族中空同族的居息地。

崆峒是古代著名君王巡幸出游的西极。

由于轩辕黄帝西巡疆界,登崆峒访名师而万古留名。所以后世的周穆王乘八骏访西王母于泾川瑶池,后又西登崆峒。秦始皇平定六国之后也西登崆峒,汉武帝处处效法黄帝,黄帝败炎帝战蚩尤,武帝也大肆征伐,同时西登崆峒。因武帝的登临有司马迁陪同,所以在《史记》中记载非常详细。汉武帝并在平凉设立了中央的牧马机构--军马场。这个机构一直沿续到明代,唐太宗也亲自登临。

崆峒是三教合一共尊共荣的宗教摇篮。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起源于东汉。而它的思想理论基础却是盛行于春秋以来的黄老之学,应当说黄帝、老子都是道教的祖师。另据道教典籍说老子的前身就是在崆峒修炼的广成子,而广成子又是黄帝的老师,追根溯源崆峒山被誉为天下道教第一山当不为过。据说秦汉时崆峒便有方士隐居,魏晋时便有道教宫观。到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最后归隐崆峒,崆峒山现存避诏碑一块,上有皇帝两次召见张三丰的诏书和张三丰避而不去的答词。明朝嘉靖初年,朱元璋第二十子朱松后裔被封为韩王驻藩平凉,韩王妃崇尚道教,在崆峒山大规模修建了太和宫等道教宫观,把崆峒列为全国道教十二大十方常住之一,聘全真龙门派第十代掌门苗清阳为全山主持,自此,道教在山上代代相传,到建国前全山道教宫观达40多处,道士百余人,现已传至第三十代。 佛教在崆峒山也历史悠久。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在唐代时,山上佛教活动已具相当规模。据铸造于金代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的一口铁钟上的铭文记载,崆峒山中台至皇城的上天梯石台阶就是仁智禅师在唐贞观年间开凿的,还有唐太宗为山上明慧禅院御赐田地的记载。元朝,皇子忙哥剌被元世祖封为安西王,管辖陕、甘、川等地。安西王信奉佛教,主持修建了崆峒山东台宝庆寺,封自己的王相商挺为宝庆寺主持,并授银质三品印,统管陕西、四川、西夏等路的佛教事务。明代万历年间修建了中台凌空塔,明神宗皇帝还给崆峒山真乘寺藏经楼赐了匾额,皇太后给崆峒山佛教赐送经书三万多册。到清朝初年,崆峒山佛教寺院已达19处,崆峒山道佛并存,互让互尊,有一种包纳一切、雍荣大度的和谐气氛,这成了崆峒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独特现象。

崆峒山还培育了一批儒家学者,最著名的有汉代的王符,他是和王充齐名的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著有《潜夫论》。皇甫谧,朝那人,除大多数人熟知他是医学针灸鼻祖之外,他还是博学多才的学者,《甲乙经》是我国针灸术最早著作。明代前七子李梦阳号崆峒子,还有明八大才子之一的赵时春,以上四人早年都曾在崆峒山潜心读书,是崆峒山的钟灵毓秀造就了这一批学者文人的旷世才华。

崆峒山是文人墨客登临赏景抒发情怀的人间胜境。

由于崆峒山悠久光辉的历史,加之雄秀幽奇的自然景观,因而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士、骚人、迁客。司马迁曾慕名登临东汉大哲学家王符曾流连忘返晋代大医学家皇甫谧曾隐居山中采药著述,研习针灸、著成《针灸甲乙经》。此后历代文人名士有的虽没有到过崆峒山,但题咏盛赞崆峒的佳篇妙笔,云集霞蔚,洋洋大观。如南北朝王褒,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岑参、元稹宋朝李清照、游师雄、张亢明朝李攀龙、赵时春清朝王士祯、左宗棠、林则徐、谭嗣同民国于右任、傅作义、邓宝珊。这些佳篇妙章,画幅墨宝已成为崆峒山丰富的文化宝藏。

崆峒山是中国五大武术流派崆峒派的发祥之地。

崆峒武术创始于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并称为我国著名五大武术流派。始祖于飞虹子,早年在少林寺学艺,后隐居崆峒山习道研艺,其第十代掌派黄飞霞,曾在1956年北京全国武术观摩赛时获冠军。1997年随中国武术团出国缅甸表演,获剑、枪、拳、掌和拂尘五项冠军。崆峒武术与道教文化紧密相连,神秘奇诡,特点独特,实为我国武术奇葩,1959年离开崆峒先后在新疆、上海、南京、无锡、广州等传授弟子,名扬海内。2001年5月第一届崆峒武术节在崆峒山隆重举行,著名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欣然题词崆峒武术,威峙西陲”以表示祝贺。

崆峒武术传统源远流长,据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释地》中就记载说“空同之人武” 唐代李白在诗中赞道“世传崆峒勇”,杜甫也盛赞“崆峒足凯歌”。崆峒派武术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齐名的五大武术流派之一。

道教武术讲究关系密切。它以保护宗教和强身健体为宗旨,经代代相传发展至今。崆峒武术讲究实打、实拿、以技击、强身健体和增强功力为目的,其拳路有五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和神拳门五大门,每门又有十六套拳术和器械套路,还有留传下来的各种秘谱,为进一步弘扬和发展崆峒武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崆峒派武术吸收了少林、峨嵋、武当武术的精华,在其手法,套路、技击功夫上成为一体,讲究实打、实拿、以技击强身健体和增加功力为目的。崆峒派武术特点是奇兵”兵器,它不属于十八般兵器。形式各种各样,小巧玲珑,携带方便,不易被对方发现,交手中往往能出奇制胜。崆峒派武术飞练分五大门,从初级到高级依次为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每门有十五六套拳术和器械套路,每套路又有几样奇兵”。除此,还有一套先天十八罗汉手,此拳是达摩所创的少林母拳,作为崆峒派武术的基本功来练习。崆峒派武术的飞龙门是初级门,套路有飞龙拳、飞龙掌、飞龙刀、飞龙枪、飞龙剑、飞龙铲、飞龙棍、飞龙双鞭等。追魂门和夺命门与飞龙门内容相似,只是一级比一级技高一筹。醉门是功夫较深的一门,有些功夫属于绝技,如醉双剑醉八仙”堪称拳中之王,有跃、翻、扑、腾等高难动作,变化莫测,复杂惊险,不易掌握。神门拳是最高武功,可拳打不实,用意而不用力,是崆峒派武术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功夫。

崆峒山是古代关陇锁钥三秦咽喉的兵家必争军事咽喉要塞之地。

古代交通不便,六盘道未通之前陇山南北横阻,而崆峒地处陇山中段,扼七关之首,控制六原,是保中原守关中的重要通道,北宋韩琦、范仲淹南宋吴玠、吴璘等名将都曾在此督军作战。晋代符登,十六国时期的赫连定曾在此扼守。唐代刘昌、段秀实抵御吐蕃,都借助高岭崆峒,山川险阻而克敌制胜,所以在历史上崆峒山在对外贸易、文化交流和抵抗强敌、保卫中原方面曾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因此崆峒山是兵家必争之地,从远古到清代,金戈铁马,有过数不清的故事。

十一崆峒山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主要通道。

崆峒山在中古前又称为笄头山。汉时,笄头道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北路第二站。从汉至唐这里曾有过一段驼铃叮咚,商贾不绝的胜况。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景区面积126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西镇奇观之美誉。其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韵。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魄宏伟,底蕴丰厚。

古往今来,崆峒山吸引了众多的风流才俊。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亲自登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 ,黄帝问道这一千古盛事在《庄子·在宥》《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司马迁、王符、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华章、碑碣、铭文。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等武术流派驰名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