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崆峒文化学术研讨会张振东发言
  • 道教圣地平凉崆峒山文化研究
  • 崆峒圣地著名山 天文地理是天然
  • 郭杨地理风水论 张振东
  • 粗浅谈析中国罗经 张振东
  • 第九届全球易学名人峰会广东卫视报道视频
  • 中国易经协会十周年记录片
  • 第八届全球易学名人峰会暨中国易学风水名师癸巳年代表大会广东新闻报道
  • 第七届全球易学名人峰会暨中国易学风水名师壬辰年代表大会央视报道视频
  • 第七届全球易学名人峰会暨中国易学风水名师壬辰年代表大会广东卫视报道
  • 首届中国当代易学名人峰会暨申报世界风水文化遗产首站推动式视频
最新动态
崆峒圣地著名山 天文地理是天然
来源: (香港)中国易经协会甘肃省分会 | 作者: 张振东 | 发布时间: 2018-10-10 | 35807 次浏览: | 分享到:

等等。可想而知水在地理上的重要地位了。

山和水是阴阳一对,有山没有水,不能称之谓龙,没有水就无法证明其龙行至尽面结穴,所以天地自然的原则即是山随水转,两山夹一水,两水夹一山,阴阳相依,山水会即龙止。水飞走即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所以不管水大水小,远近、深浅,急缓,动静,一定要来者屈曲,去要盘桓,横者要环抱,汇聚要融潴,澄清,不要直冲穴位,不峻急,不涟激,不斜撒。不反弓,不陡地倾泻,不直来直去,不割不穿,一定要和穴位有情环抱,依依不舍之状,才是水之吉格。

4.崆峒山大象山、二郎石

《天玉经》言:“乾山乾向乾水流,乾峰出状元”,意思是在坐山立向时,要做到来龙入首、坐山、向水要保持同元一气,方可为吉。

龙水配合同归一库,阴阳交媾天地交泰,方为有情,化生万物,合乎“一阴一阳之谓道”,始可立穴。

三合水法立向:兑山最喜长流巽,甲水分明最吉昌,若放丙丁官不绝,儿孙拜进入朝堂。

水口砂:此砂为最重要之砂,其砂要交扦紧密此砂分三大类:砂体肥、圆;正为富局;砂体尖锐秀丽,为贵局:砂体歪腋肿为残局。

禽兽砂:飞禽走兽之称,象飞禽走兽,守卫在水口旁边。水口左右突起高尖蜂峦,叫华表,左边圆,右边圆认落下砂嘴边,为狮、石等,左边微长带圆,右边山低,屈曲的叫龟蛇。山高耸带欹斜,分数高山而下,左石高圆者为鼓,欹斜者为旗,两山星峰对峙,左右两山开面相对,为捍门:一山微高而脚,一山略平而圆,叫罗星;圆而长而背拱为龟形,长而直为游鱼,长而屈为蛇形,等等。凡观察禽星,必须先观察水口是否凝聚,后观察禽兽砂是吉是凶,有用无用,一般原则禽要清秀而回头,兽要特耸而能回顾,砂之形态非常复杂,在操作时全凭灵巧观察应用。

5.崆峒山望驾山

易经曰:“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此宾主交情之道也。绵其势而后形,真其气而后乘,得其应而后迎。此山冈应气之说也。山冈以宾主为相应,气取交情之合仪,则朝龙之义,已无违矣。”“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夫教化之行,如云之敷龙,从而升。如风之动虎,从而鼓。四势三形,必应其主。故曰:主山降势,众山必辅。相从之义,莫之能御。”皆言朝山与主山。

买布做衣服需尺,才知道所需布的长度。买水果需要秤,才知道水果有多少重量。天文、地理、养生等也都一样,要符合一定的地理、环境等条件。

郭璞《葬书》“葬者,乘生气也。”郭杨曾古法地理术就是根据《葬书》“葬乘生气”以及“朱雀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的理论指导,在地理术实践中创制的长生十二宫,用来步量生气旺相休囚的标准尺,以胎养生冠临旺为六秀,生临旺为三吉,四死宫为黄泉,八墓绝为八煞,以迎生接旺为吉,破旺冲生为凶。

郭杨曾古法地理术是古代科学的,其理论是符合客观自然的存在。以现代科学观点衡量,除去日家玄学部分以外,其余大部分是符合现代科学。

崆峒山堪興之說,既而言之不過龍穴砂水向五法而已,然言龍則有:祖宗、父母、枝干、主從、退□、博換、過峽、穿田等法;言穴則有:穴星、穴形、穴情、太極圓、羅文、土宿等法;言砂則有:前朝、后座、左龍、右虎、官鬼、禽曜、捍門、華表等法;言水則有:來源、水口、水城、明堂等法。言向則有:依水立向等,可使不一一釋明於前,則不特不能入道且不解讀古人之書矣。

换言之,崆峒山符合了天文地理的天然和自然条件及郭杨曾古法地理术的所有条件后,就有了广成子修炼、伏羲胥起途崆峒皇帝问道天然的养生之美。给平凉人民、甘肃人民和全囯人民及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自然贡献!是旅游的最佳雅丽之景地,我们值得发扬光大,保护自然,为国家、为我们的子孙贡献自然环境之美、健康之美、人自和谐之美,为发展平凉经济、甘肃经济、中国经济贡献力量

附:

崆峒名山圣地之仙山 
张振东
 2016年07月07日 于平凉市  

崆峒圣地著名山,  天文地理是天然。

天地两大阴阳定,  山水雌雄不一般。

雌雄交媾是真情,  真阴真阳妙九星。

峦头时气卦自然,  定知财宝积如山。

土中取石龙为贵,  元辰天池富言。

水口大象二郎石,  文武立站在朝班。

贵人文笔左右显,  少年登科中状元。

龙贵水富穴真灵,  三教合一共尊荣。

老子前身广成炼, 龟灵长寿千二年

伏羲胥起途崆峒,  天水画卦为众民。

轩辕黄帝登崆峒,  请教广成治国生。

周穆王访西王母,  后登崆峒是仙山。

秦始皇定六国,  之后也登崆峒山。

汉武帝来好神仙,  西登崆峒出萧关。

唐太宗也亲登临,  国家兴盛几百春。

崆峒山林深似海,  草花松柏药遍山。

峰骨肉林势雄伟,  南方色秀出浩瀚。

北戴斗极为空桐,  人胎从南过北斗。

神奇秀美崆峒山,  天下养生第一地。

武术发祥之崆峒,  空同之人崆峒勇。

高岭崆峒山川险,  文贸保中功绩丰。

笄头丝绸第二站,  驼铃叮咚商不绝。

天下道教第一山,  佛教崆峒千年。

儒家治国访到山,  国兴民富万万年。

学业子弟到山,  博士帽子头上添。

女土先生上仙山,  婚姻美满百寿圆。

百姓如意去登山,  亩产千斤笑开颜。

有人上得崆峒山,  百福骈臻寿千年。

山圣山是仙山,  万古留名崆峒山。

参考文献

.庄子·在宥》:“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

⑵.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西至于空桐,登鸡头 。

⑶.南朝梁·沈约《为武帝与谢朏敕》:“羲轩邈矣,古今事殊,不获总驾崆峒,依风问道。后亦以指仙山。

⑷.唐·曹唐《仙都即景》:“旌节暗迎归碧落,笙歌遥听隔崆峒。

⑸.宋·沈遘《真宗皇帝忌日醮文》:“真宗皇帝伏愿登御崆峒,从游汗漫,锡羡上灵之福,延洪后嗣之休。

⑹.唐·舒元舆 《桥山怀古》:“襄城迷路问童子,帝乡归去无人留。崆峒求道失遗迹, 荆山铸鼎馀荒丘。

⑺.北周·庾信《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水声幽咽,山势崆峒。

⑻.唐·李贺《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诗:“李子别上国,南山崆峒春。

⑼.唐·王化清《游石室新记》:“高要郡北十五里有石室,诡恠万状,崆峒其中。

⑽.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蹬倚绝壁,壁石皆崆峒,木根穿隙缘窍。

⑾.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从门隙内窥,洞甚崆峒,而路无由入。

⑿.明·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山下有水穴东北向,潴水甚满,而内声崆峒。

《崆峒山神话故事》王学文编 甘新出001字总758号(92)067号《平凉市名胜简介》李烈江 张映乾编 (甘)新登字第07号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12月、平凉史话陈长江 张映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年06月、《新修崆峒山志》 仇非 主编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泾水赞歌》王生杰 著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04月、《平凉百景颂》 张光复 主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09月《崆峒揽胜》 孔晓风 著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09月、《平凉历史文化》总编 张君才 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年11月、《崆峒山新志》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崆峒山管理局 编 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年08月、《平凉地方志●历史文化丛书》中共平凉市委 平凉市人民政府 平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平凉地区志编纂委员会 编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年08月、《崆峒养生与中医文化》主编 陈振念 陕西出版集团 陕西人民教育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11月、《崆峒神韵》 曹飞 何旭东 编者甘出准028字总943号(2013)12号 平凉崆峒区文体广电局 平凉崆峒山管理局 2013年06月

⒁. 泾 河 考 参考资料:

1.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第3卷;地理志: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06-01 :第九章 水 文 第二节 黄河流域水系。

2.甘肃泾河  .甘肃大辞典[引用日期2016-03-25] 。

3.甘肃省主要河流概况。

4.长武县志编纂委员会.长武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第四编 自然地理 第二章 水 文 二节 地表水。

5.彬县志编纂委员会.彬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09:自然地理志 第四章 水文。

6.泾阳县编纂委员会.泾阳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08:自然地理志 第四章 水文 第一节 地表水。

7.高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高陵县志:西安出版社,2000:第二编 自然环境 第三章 水文 第一节 地表水。

8.甘肃颉河  .甘肃大辞典[引用日期2016-03-25] 。

9.甘肃汭河  .甘肃大辞典[引用日期2016-03-25] 。

10.甘肃蒲河  .甘肃大辞典[引用日期2016-03-25] 。

及清人胡纪漠公元1790年奉命勘察泾水源头写的《泾水真源记》 、《太平寰宇记》、《陕西通志》、道光年间《秦疆治略》。

⒂. 春秋时期成书的《尔雅》、《汲冢周书》、《史记•赵世家》、《姓氏考》、《史记•秦始皇本纪》、《新唐书•太宗本纪》、宋人郑文宝《萧关议》、清张元方《小方壶斋舆地丛钞》、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元朝至正间重修问道宫今存有《重修问道宫碑》、明人唐龙《问道宫》、明人罗潮《仙桥虹跨》、罗潮《广成丹穴》、《庄子•在宥》、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典籍《汲冢周书》、《史记》、汉代的王符《潜夫论》、针灸术最早著作《甲乙经》、晋代大医学家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辞书《尔雅•释地》、《庄子•在宥》孙思邈《孙真人养生铭》《孙真人保生铭》张三丰的《道言浅近说》明代周履清著《赤凤髓序》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列子》。

实 地 考 参考资料:《黄帝内经》、黄帝《宅经》、《阳宅十书》、《阳宅三要》、《阳宅撮要》、《博山篇》、《八宅明镜》、《葬经》、五行大义》、《地理指蒙》、《葬书》、《青囊海角经》、《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仗》、《青囊序》、《青囊奥语》、《天玉经》、《都天宝照经》、《十二仗法图谱指南》、《杨公穴法心镜》、《山水法总诀》、《怪穴赋》、《一粒粟》、《倒杖》、《二十四葬法》、《杨公千金砂诀》、《金钢钻本形法葬图诀》、《立锥赋》、《黄囊经》、《黑囊经》、《杨公授曾文遄山水诀》及《乾坤国宝》、《金锁玉关》《论葬》、《十六葬法》、《催官篇》、《发微篇》、《灵城精义》、《五星捉脉正变明图》《堪舆总索杂著》、《至宝经》、《神宝经》、《天宝经》、《乘生秘宝经》、《琼林国宝经》、《堪漫漫兴》、《葬经翼》等书

⒄.伏 羲 考 参考资料: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东晋王嘉《拾遗记》、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汉书•孔安国传》、《山海经•海内经》、《淮南子•时则训》、《水经注 渭水》、《列子》、《太平御览》、《诗纬•含神雾》、《潜夫论•五德志》、《纬》、《河图握矩起》、《拾遗记》、《庄子•马蹄篇》、《延川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