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至善”?不但没有恶,连善也没有,唯有事物的本源,自然之本体便是“至善”。明白了“至善”,那么为何在“格物”上下功夫,也就自然明白了。简约的教诲是教人们不要拘泥于一事一物,事事物物都要顺其自然之规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过,过分的修饰是偏,二者都不能“至善”。
《孝经•庶人章》中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意思是说,根据大自然运动的规律,举事顺时;根据土地的不同特点种植不同的作物,因地制宜。行为谨慎恭敬,节约用度,来赡养自己的父母双亲。这里说的“天之道”亦即一陽一明先生的“天理”。己心纯则天理伸,天理伸则至善。善与美,忠与孝皆莫向外求,唯从心纯中来。
“一精一是一的功夫”,这个“一”就是正、是中,是“至善”,没有善与恶的分别,只有自然的本体。俊美和丑陋本是自然的本性,只是在人的邪念中分别出贪恋和厌恶,要“至善”归本,就必须在“存心养性”上下真功夫。
关于“理”的说法,儒家众说纷纭:朱熹说“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檄图说述解》的作者曹端称太极为“理之别名”,他们把理和太极同视为绝对本体。朱熹认为太极含动静之理,是动静的根本,太极流行于气才显出动静,而不是“太极便会动静”,这样便将动静与太极、理与气看作“决非二物”。王一陽一明对“理”的体悟更深了一层,而其诠释又更浅显,他说:“‘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只是一物。”也就是说:隐微于内的是“理”,显现于外的是“文”,二者互为表里,实质原为一体,并无二致。“理”是心之本体,“文”是显现于外的形体,用文辞教化天下,必然使人舍本逐末,忘却天理,失去本心而扰乱天下。所以,一陽一明先生反复强调要务本尚实,反朴还淳,崇尚先圣经典的宗旨,将“理”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务本尚实、反朴还淳。不过,这里面又深涵着先生的独特见解,他认为:“圣人达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圣人是诚达天德的人,他们著述的六经,是为了教化民众,淳朴人心,反归天理的。孔子删略“六经”,也是防止后人只注意一些细微末节,而忽视了禹、汤、文王三代治理天下的根本。
一陽一明先生在这里明确地肯定心只有一个,心即是理,离开了天理即非良心(道心)。
古人的著述不重文彩,留传下来的文字,可谓字字千钧,千古不朽,哪一个字不是一篇文章?哪句话不涵藏着深邃的哲理?因此,我们今天领略古人的经典,切切要务本当实,认真深究先圣们的淳朴。
夏商的衰败,是不变法而灭亡的;禹、汤、武三代的兴起,是不互相因循而称王的。因此圣人执政,法律与时代一起变动,礼制与一习一 俗一起变化。从上古至今,朝代更替,时代日新,社会制度也随之变换,但中华传统文化却代代相传,弘扬光大。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则是民族之魂,是世代不变的“理”。
“无事时存善”、“有事时省察”、“静坐思虑”、“为善去恶”。因此,他教学生要懂得“心即理”的含义,尽在“心上做功夫”,去掉私欲而正其心,居世处事皆合乎天理。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
李克强主持 张德江、刘云山、王岐山出席,俞正声讲话。
习近平强调,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分析我国宗教工作形势,研究我国宗教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提高宗教工作水平,更好组织和凝聚广大信教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我国宗教工作形势总体是好的,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得到贯彻,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宗教工作法治化明显加强,宗教活动总体平稳有序。实践证明,我们党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弘扬中华文化,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接受国家依法管理;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用团结进步、和平宽容等观念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要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因此,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领导的党中央周围,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宏扬光大传统宗教文化,为全球人类植福。
参考文献:
⑴.《庄子·在宥》:“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
⑵.《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西至于空桐,登鸡头 。”
⑶.南朝梁·沈约《为武帝与谢朏敕》:“羲轩邈矣,古今事殊,不获总驾崆峒,依风问道。”后亦以指仙山。
⑷.唐·曹唐《仙都即景》诗:“旌节暗迎归碧落,笙歌遥听隔崆峒。”
⑸.宋·沈遘《真宗皇帝忌日醮文》:“真宗皇帝伏愿登御崆峒,从游汗漫,锡羡上灵之福,延洪后嗣之休。”
⑹.唐·舒元舆 《桥山怀古》诗:“襄城迷路问童子,帝乡归去无人留。崆峒求道失遗迹, 荆山铸鼎馀荒丘。”
⑺.北周·庾信《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水声幽咽,山势崆峒。”
⑻.唐·李贺《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诗:“李子别上国,南山崆峒春。”
⑼.唐·王化清《游石室新记》:“高要郡北十五里有石室,诡恠万状,崆峒其中。”
⑽.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蹬倚绝壁,壁石皆崆峒,木根穿隙缘窍。”
⑾.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从门隙内窥,洞甚崆峒,而路无由入。”
⑿.明·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山下有水穴东北向,潴水甚满,而内声崆峒。”
⒀.《崆峒山神话故事》王学文编 甘新出001字总758号(92)067号、《平凉市名胜简介》李烈江 张映乾编 (甘)新登字第07号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12月、《平凉史话》陈长江 张映乾 著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年06月、《新修崆峒山志》 仇非 主编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泾水赞歌》王生杰 著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04月、《平凉百景颂》 张光复 主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09月、《崆峒揽胜》 孔晓风 著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09月、《平凉历史文化》总编 张君才 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年11月、《崆峒山新志》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崆峒山管理局 编 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年08月、《平凉地方志●历史文化丛书》中共平凉市委 平凉市人民政府 平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平凉地区志编纂委员会 编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年08月、《崆峒养生与中医文化》主编 陈振念 陕西出版集团 陕西人民教育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11月、《崆峒神韵》 曹飞 何旭东 编者甘出准028字总943号(2013)12号 平凉崆峒区文体广电局 平凉崆峒山管理局 2013年06月。
⒁. 泾 河 考 参考资料:
1.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第3卷;地理志: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06-01 :第九章 水 文 第二节 黄河流域水系。
2.甘肃泾河 .甘肃大辞典[引用日期2016-03-25] 。
3.甘肃省主要河流概况。
4.长武县志编纂委员会.长武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第四编 自然地理 第二章 水 文 二节 地表水。
5.彬县志编纂委员会.彬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09:自然地理志 第四章 水文。
6.泾阳县编纂委员会.泾阳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08:自然地理志 第四章 水文 第一节 地表水。
7.高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高陵县志:西安出版社,2000:第二编 自然环境 第三章 水文 第一节 地表水。
8.甘肃颉河 .甘肃大辞典[引用日期2016-03-25] 。
9.甘肃汭河 .甘肃大辞典[引用日期2016-03-25] 。
10.甘肃蒲河 .甘肃大辞典[引用日期2016-03-25] 。
及清人胡纪漠公元1790年奉命勘察泾水源头写的《泾水真源记》 、《太平寰宇记》、《陕西通志》、道光年间《秦疆治略》。
⒂. 春秋时期成书的《尔雅》、《汲冢周书》、《史记•赵世家》、《姓氏考》、《史记•秦始皇本纪》、《新唐书•太宗本纪》、宋人郑文宝《萧关议》、清张元方《小方壶斋舆地丛钞》、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元朝至正间重修问道宫今存有《重修问道宫碑》、明人唐龙《问道宫》、明人罗潮《仙桥虹跨》、罗潮《广成丹穴》、《庄子•在宥》、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典籍《汲冢周书》、《史记》、汉代的王符《潜夫论》、针灸术最早著作《甲乙经》、晋代大医学家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辞书《尔雅•释地》、《庄子•在宥》、孙思邈《孙真人养生铭》和《孙真人保生铭》、张三丰的《道言浅近说》、明代周履清著《赤凤髓序》、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列子》。
⒃.实 地 考 参考资料:《黄帝内经》、黄帝《宅经》、《阳宅十书》、《阳宅三要》、《阳宅撮要》、《博山篇》、《八宅明镜》、《葬经》、《五行大义》、《地理指蒙》、《葬书》、《青囊海角经》、《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仗》、《青囊序》、《青囊奥语》、《天玉经》、《都天宝照经》、《十二仗法图谱指南》、《杨公穴法心镜》、《山水法总诀》、《怪穴赋》、《一粒粟》、《倒杖》、《二十四葬法》、《杨公千金砂诀》、《金钢钻本形法葬图诀》、《立锥赋》、《黄囊经》、《黑囊经》、《杨公授曾文遄山水诀》及《乾坤国宝》、《金锁玉关》、《论葬》、《十六葬法》、《催官篇》、《发微篇》、《灵城精义》、《五星捉脉正变明图》、《堪舆总索杂著》、《至宝经》、《神宝经》、《天宝经》、《乘生秘宝经》、《琼林国宝经》、《堪漫漫兴》、《葬经翼》等书。
⒄.伏 羲 考 参考资料: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东晋王嘉《拾遗记》、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汉书•孔安国传》、《山海经•海内经》、《淮南子•时则训》、《水经注 渭水》、《列子》、《太平御览》、《诗纬•含神雾》、《潜夫论•五德志》、《纬》、《河图握矩起》、《拾遗记》、《庄子•马蹄篇》、《延川县志》、《竹书纪年前编》、《轩辕本纪》、《史记》、《宗书•付瑞志》。
陇ICP备17006263号-1 公安备案号:6208020200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