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教的思想渊源来看,首先是道家思想。道家和道教,本来是有区别的,先秦道家,是以老庄为代表的一个哲学派别,而道教乃是东汉形成的一种宗教。二者并不是毫无联系,道家哲学乃是道教的思想渊源之一。道教的基本信仰也是道,它从宗教的角度把道说成是“神异之物,灵而有信”、“为一切之祖首,万物之父母”(玄纲论)。道教还把老子看作道的化身,把道与老子合二而一。这种思想在道教成立之前就有了。其次,道教还吸收了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这种伦理纲常的核心是“三纲五常”,这是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道德关系。南宋朱熹说:“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并把它看作是天经地义的永恒不变的“天理”,谁也不能违犯。此外,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对道教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东汉时候的《太平经》就是以阴阳五行为家,而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乃是假借《周易》爻象的神秘思想来论述修仙的方法,对后世道教影响甚大,被称为“万古丹经王”。
道教也吸收了墨家思想。墨子是提倡尊天明鬼,这种思想显然是被道教所吸收。墨子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反对“不与其葛获其实”。强调“夫人各自衣食其力”,主张有财物的人应当“乐以养人”、“周穷救急”。它认为天地间的一切财物都是“天地中和之气”所生,应属于社会公有,不应为任何私人所独占。所以,崆峒山的道士和其它地方的道士一样“耕种自养”。可见墨子在道教信仰中的吸引力是不小的。
跪拜礼仪也是一种文化吧,它发源于五千年前的崆峒山,源于道家和道教。《庄子·在宥》记载,在轩辕黄帝去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时,便是“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回”此后,历朝历代,下跪成了一种尊卑之礼而广为流传。官员上朝,百姓见到“老爷”后“扑通”一声跪倒于地,而且越是五体投地越是常跪不起,就越能显示下跪者的一腔“赤诚”。
上世纪初的辛亥革命,提倡以鞠躬握手取代跪拜,跪文化本应同封建帝制一道“寿终正寝”,然而积重难返,下跪之习依然“此伏彼起”。如今又过了一个世纪,下跪之风仍未消声匿迹。道、佛两教跪地诵经叩首,似是一条永远不能改变的定律,尤其是道长收授徒弟、法师给僧徒受戒,都是要三跪九拜。
5、管理
在历史上,道教宫观的组织与管理体制,一般可分为两种形式:一为子孙庙。庙产公有,师徒代代相传,徒弟既继承师父之法嗣,也继承师父之产业。子孙庙规模有大有小,都可以收徒弟,住持称当家,一般居庙的人少,无复杂组织,颇类似一个家庭。另一种则是十方丛林,亦称十方常住,庙产属于道教徒或某一道派所公有,凡是道教徒皆有在此挂单(或挂褡)居留的权利,但居留必须经过考核手续。在法嗣方面也有规定,如正一派道士便不能作全真派十方丛林的方丈、律师。十方丛林可以传戒,但是不能收徒弟,丛林宣布传戒时,皆其他庙里推荐徒弟去十方丛林,集中接受三堂大戒,即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十方丛林的常住道众,大都是从挂单道众中择优留居。十方丛林的另一特点是悬挂钟板,以钟板声为日常作息号令。十方丛林的规模一般都较大,产业多,道士也多。故它有一整套组织机构和管理规制。
十方丛林的组织与管理体制,是建立在教团集体公有制基础上,实行民主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体制。它的财产属教团道众所公有,它的主要执行如方丈、监院、都管皆由道众选举产生,即使是一般执事,也都由道众公议推举。执事皆有一定的任期,连选可以连任,对不称职的或渎职者,道众可以公议罢免,还可以按清规戒律予以处罚。
一座十方丛林其首领为方丈,其次为监院,再次为都管。在监院下设有客堂、寮房、库房、帐房、经堂、大厨房、堂主、号房等八大执事部门。其执事人员有“三都”(都管、都讲、都厨)、“五主”(堂主、殿主、经主、化主、静主)、“十八头(库头、庄头、堂头、钟头、鼓头、门头、茶头、水头、火头、饭头、菜头、仓头、磨头、碾头、圆头、圊头、槽头、净头)”之称。
方丈为一观之主,实际上是一种荣誉职务。只有受过三堂大戒,接受过律师传法的德高望重的高道,才有条件被推选为方丈。方丈可以传戒,在开期传戒时,方丈称作律师。
以上所说是指全国各地道观正统的组织机构,而崆峒山则在以上的基础上与斋醮诵经合并一起作了修订,其组织是:道正统摄,下设监院、总理、教管、高功、提科、经主、表白、殿主、化主、堂主、都讲、书记、公务、账房、库头、迎宾、知客、执事等。
崆峒山的各个宫、观、院、殿,除了统一的管理制度外,其它小庙自古以来也有自己的管理办法,以约束道士和善男信女,俗家善人(称会长)的行为。如,太清宫、太和宫、子孙宫、三清宫、静乐宫、紫霄宫、飞升宫、通天观、老英宫、问道宫、王母宫、五龙宫、十方院、七真观、三教洞、雷祖殿、三官殿、龙君殿、玉皇殿等;因为这些大的庙院都是由陇东十七县各自分管的。他们把每年收入的布施、香火钱,除留有小部分自用外,大部分都要上交管理会的。
6、羽化(坐化、羽化、虹化。)
羽化:古代修道士修炼到极致。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是谓羽化成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羽化源自古代阴阳学,古人认为阳气产生于盘古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坐化、羽化、虹化。坐化:谓修行有素的人,端坐安然而命终。羽化:道教徒称人死。虹化: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据说,修炼到很高境界的高僧在圆寂时,其肉身会化作一道彩虹而去,进入佛教所说的空行净土的无量宫中。
三、三元九运及二元八运解说
三元九运:元、运、年、月、日都是宇宙中星球运行形成的时间概念。近期三元九运如下:
三元:即三个花甲,共180年,一个花甲为上元,一个花甲为中元,一个花甲为下元,三元也称为一个正元。
九运:依次为一白水运,二黑土运,三碧木运,四绿木运,五黄土运,六白金运,七赤金运,八白土运,九紫火运。九运也称洛书九运。
三元九运择旺宅
建房或买房,要选择“旺地”,在风水学上称做“旺山旺向”。以“下元七运”为例,略试说明:在下元七运,“坐西向东”为旺山旺向。“坐”就是靠背,“向”就是面向;“坐西向东”,就是建筑背靠向西,正面向东。
为何“坐西向东”是旺山旺向?七运是当运,是旺运;“坐西向东是旺地”。这旺运旺地的秘密就在『洛书』九宫图中。“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此即洛书之数。风水学的“理气”全部源于『河图』、『洛书』,文中所言旺运旺地的界定就是这样的。
1、三元九运:
“斗转星移”,“时来运转”。要界定旺运旺地,先要了解“运”是怎样来的。有了运才有“旺运”和“衰运(失运)”之分。日出日落,分了白天与黑夜;春夏秋冬,一年分为四季十二月。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星象和气候,会对世间万物产生不同的影响。“吉凶休咎”也是这样来的,玄学上把这种时日的转变称做“运”。
洛书有1、2、3、4、5、6、7、8、9这九个数字,于是就把“时运”划分为九运三元。每元分为三组,称之为“元运”,三个元运就是上元、中元、下元。每组分为三运,上元是一、二、三运,中元是四、五、六运,下元是七、八、九运,合称为“三元九运”,每一个元运为60年,三个元运共计180年。这是有关风水方面的基本知识:
2、三元九运表:
(1)、上元:
一运坎卦(北方):一白五行属水(1864年—1883年,一白主事)当运。
二运坤卦(西南):二黑五行属土(1884年—1903年,二黑主事)当运。
三运震卦(东方):三碧五行属木(1904年—1923年,三碧主事)当运。
(2)、中元:
四运巽卦(东南):四绿五行属木(1924年—1943年,四绿主事)当运。
五运居中(中宫):五黄五行属土(1944年—1963年,五黄主事)当运。
六运乾卦(西北):六白五行属金(1964年—1983年,六白主事)当运。
(3)、下元:
七运兑卦(西方):七赤五行属金(1984年—2003年,七赤主事)当运。
八运艮卦(东北):八白五行属土(2004年—2023年,八白主事)当运。
九运离卦(南方):九紫五行属火(2024年—2043年,九紫主事)当运。
3、八方旺山旺向:
公元1984年~2003年,人们正处在“下元七运” ,坐西向东大旺。在下元七运,这个七运就是当运,就是当旺。也就是说七运之前的六、五、四、三、二、一运都是失运,风水学上也称做“退气”,其气运已经衰退了。时来运到,如能得到七运的旺气,就必然旺丁旺财。旺丁者人强马壮,健康长寿,势力壮大;旺财者财源广进,经济发达,兴盛富裕。
七运的旺山旺向在哪里?看一下『洛书』图就知道了,看图中那个“7”字在什么地方,在西方故“下元七运旺西方”。既然是坐西方就必然是向东方,下元七运坐西向东就是旺山旺向。九宫图中各个宫位都有一个数字,该元运的数字落在那一宫位,就是当元的旺位。下元七运的七字是在西方,因此七运最旺是坐西向东。
由此推算,“下元八运旺艮方”,坐东北向西南就是旺山旺向,因为洛书九宫之八在艮宫;“下元九运旺南方”,坐北向南就是旺山旺向,因为洛书九宫之九在离宫。其余,以此类推。
附录:三元九运三吉门:
下元七运: 1984年—2003年(三吉门)
第一吉门:(正神)正西位开门为『旺气门』,主事业财运有大进展。
第二吉门:(生气)东北位开门为『生气门』,主事业财运稳步上扬。
第三吉门:(进气)正南位开门为『进气门』,主事业财运较前稳定进步。
下元八运: 2004年—2023年(三吉门)
第一吉门:(正神)东北位开门为『旺气门』,主事业财运有大进展。
第二吉门:(生气)正南位开门为『生气门』,主事业财运稳步上扬。
第三吉门:(进气)正北位开门为『进气门』,主事业财运较前稳定进步。
下元九运: 2024年—2043年(三吉门)
第一吉门:(正神)正南位开门为『旺气门』,主事业财运有大进展。
第二吉门:(生气)正北位开门为『生气门』,主事业财运稳步上扬。
第三吉门:(进气)西南位开门为『进气门』,主事业财运较前稳定进步。
宅屋向着海湾、河流或池塘,坐向线的要取“零神”位(七运零神在震位,八运零神在坤位,九运零神在坎位……),门前见水,主吉旺财,勿取“正神、生气、进气”方。否则“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三元九运与二元八运之理解
当前易学界存在两个计算元运的方法,一种是叫做气运,一种是叫做天运,气运有叫做三元九运,天运又称为二元八运,很多初学风水的朋友被搞的晕头转向,到底在论元运之时该用哪套计算体系呢?其实大家不必烦恼,既然都是指元运,想必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就像现在的历法一样,有太阴历和太阳历,他们计算时间的单位只是根据不同的天体作为参考标准不同而已。
太阴历就是所谓的阴历,亦称月亮历,其历月是一个朔望月,历年为12个朔望月,约354或355日。太阴历主要根据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时间为一个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积累的一种历法。阴历定月的依据是月亮的运动规律: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27日7小时43分11.5秒,为月球公转一周年所需之时间,谓之「恒星月」。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27度余,而月球每日行13度15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29日12时44分2.8秒,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个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太阳历简称为阳历,其历年为一个回归年,现时国际通用的公历(西历)即为太阳历的一种,在华语文化中,“阳历”一词有时会被特指为公历。太阳历为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位置,或地球上所呈现出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变化,所制定的历法。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春分阳光直射在赤道时,当天昼夜时间平均,之后北半球的日照时间逐渐变长,气温随之升高,直至夏至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时,日照时间达到最长,接着日照时间逐渐变短,到秋分阳光再次直射赤道,昼夜时间又再平均,此后北半球日照时间逐渐变短,气温跟着降低,直至冬至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时,日照时间达到最短,后来日照时间逐渐变长,再回到春分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日照时间在夏至时达最短,冬至时达最长,与北半球相反),依此太阳直射点周期性变化,计365天5小时48分45.19秒(或计365.2421897天),定为一个回归年,所制定的历法,称为“回归阳历”。
陇ICP备17006263号-1 公安备案号:6208020200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