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崆峒文化学术研讨会张振东发言
  • 道教圣地平凉崆峒山文化研究
  • 崆峒圣地著名山 天文地理是天然
  • 郭杨地理风水论 张振东
  • 粗浅谈析中国罗经 张振东
  • 第九届全球易学名人峰会广东卫视报道视频
  • 中国易经协会十周年记录片
  • 第八届全球易学名人峰会暨中国易学风水名师癸巳年代表大会广东新闻报道
  • 第七届全球易学名人峰会暨中国易学风水名师壬辰年代表大会央视报道视频
  • 第七届全球易学名人峰会暨中国易学风水名师壬辰年代表大会广东卫视报道
  • 首届中国当代易学名人峰会暨申报世界风水文化遗产首站推动式视频
最新动态
道教圣地平凉崆峒山文化研究
来源: (香港)中国易经协会甘肃省分会 | 作者: 张振东 | 发布时间: 2018-10-10 | 44550 次浏览: | 分享到:

  1982年成立崆峒山道教管理委员会,至此,黄箓基本未活动。参看第十一章第五节刻石碑文

  水会水会崆峒山特有的道教组织之一据康熙十九年道府前水会碑记载“饮食之所需,往往艰于得水,郡人苟君名志善者善士也,乃立水会,率里中之好义善信千人,各置水桶至泾流,而肩挑以给之。以告来者,而征言于余”。看来他们成立水会的目的和意图主要是解决崆峒山用水困难。此前山上僧道及游人香客的生活用水全部是窖水,每个庙院都有一至两个收集雨水的水窖,所收的水要用至来年春夏之交。如遇天旱,不要说建筑用水,就是生活用水也是无法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善士苟志善发起成立了水会,每年四月八庙会之前后,率众数百人从山下的泾河向山上挑水。这种善举挑水行动延续了数十年,后来,庙院的水窖增多了,水量储存随之增大,并在隍城西侧下挖出了黄龙泉,这种挑水行动至此基本终止。但每年的四月八都要进行一次祈雨纪念活动,由正一道士诵经从山下步行上山至龙君殿和雷祖殿朝拜,以求风调雨顺。参看第十一章第五节刻石碑文

  背光会全称为“背光香灯会”。它并没严密组织,只是一种庙会形式。碑文载:“中峰大顶,昔有背光香灯会,设自大明,每岁三月三日,值逢王母元君、玄天上帝圣寿华辰,众善齐集,虔备香供,建醮诵经,庆祝朝贺。”又称“内信士王霖、宋存等大发诚心,磬囊捐资虔于祖师,置造背光、眼光、耳光。对照铜镜四圆,并双龙戏珠一圆,铜匾一方,铁灯一对,香炉香甬烛台全副”。他们的具体做法是:每年于是日先期三日斋戒沐浴,同至大顶,并力将宝镜照珠刮垢磨光,俾倍朗耀,仰见明霞夺目,精彩射人。其目的是让其神恩之庇佑,仰报上帝已庇之厚泽,俯赐庶未来之洪庥,风调雨顺,岁稔年丰,处处不遭冰雹,人人不染瘟疫,虫蝗远去,家宅恒安,幸由作福降祥,逢凶化吉。后来,由于民众祈求平安,连年收成之丰,感动了韩王,遂给祖师敬献了直径一米多的青铜镜一面。此后善信弟子更是朝拜不断,其盛会规模不亚于其他神祇诞辰的规模。1958年后,自动消失。参看第十一章第五节刻石碑文

  3、活动

  全真道小庙与正一道宫观,一般宗教生活并不严格,而全真道十方丛林对道众宗教生活则要求十分严格,这里仅就十方丛林中日常的重要项目作简略记述:

  功课:宫观内,以敲钟、击鼓、打云板为日常生活。每天五更“开清”,或称开静,洒扫庭院殿堂,整齐冠服之后,道众便齐集七真殿或常住宫观内的大殿拈香行礼,念诵早坛功课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无上玉皇心印妙经》等,一般主要念《清静经》、《心印妙经》。早坛功课之后,列队入斋堂用膳,念化斋咒。早餐后便各司殿堂,各执其事。午餐前上殿诵经,一般念《三官经》,晚上诵《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元始天尊说升天得道真经》等。晚上起更止静。丛林内每月的初一、十五为朔望斋日,早晚功课还要诵念《玉皇经》、《三官经》、《真武经》等。

  宫观内还有一个规定,这些时间内不作宗教活动,不上殿烧香诵经,亦不建斋设醮,以免犯忌。犯忌就会遭天谴。这些口诀为:“正羊未二犬厂三在辰,四月期间不犯寅,五午六子七鸡酉位,八月周流又到申,九蛇巳十猪亥十一兔,十二头牛重千斤”。

  节日:道教以神、仙之诞辰为节日,到时要举行隆重斋醮,包括祭星与设坛诵经。五大社的村庙,大都有庙会集市、商贸活动。到时也要请崆峒山道士去作道场诵经。崆峒山的主要节日庙会有:正月初二元始天尊万寿日,正月初九为玉皇大帝万寿日,正月十五为张天师诞辰,十九为长春真人诞辰,二月初三为文昌帝君诞辰,十五为太上老君圣诞,十九为观音菩萨诞,二十一为普贤菩萨诞,二十六为真武大帝诞,三月二十为子孙娘娘诞,二十八为东岳大帝诞,四月初八为佛祖释迦牟尼万寿,五月十三为关圣帝君诞,六月十五为王灵官诞,二十四日为雷祖大帝诞,南极大帝圣诞,二十六为二郎神诞,七月十八为王母娘娘圣诞,九月初九为酆都大帝诞,十月十五为下元水官大帝圣诞,十一月十一日为太乙救苦天尊圣诞。除此外,还有部分民俗节,如农村的火神诞辰,鲁班诞辰,城市里的城隍诞辰等。总之,每逢节日,十方丛林都必定要设坛庆贺,不过其规模有大有小。

  斋醮:是从古代祀神、祈福等巫术仪式中发展起来的。《礼记·祭法》中说:“斋者,精明之至也,所以交于神明也。”《礼记·曲法》:“齐戒以告鬼神。”《孟子离娄》:“齐戒沐浴则可以事上帝。”道教的斋便是这种巫仪好祭祀仪里派生出来的一种仪式。各教派的斋法不尽相同,繁简不一。

  崆峒山的道教徒的斋戒简化到为:在某神祗的诞辰之前三天或七天即行斋戒,不食荤腥、烟酒,不行房事等,而正一派的道士因要与道士们共同诵经,要求则严,七天之前就开始斋戒。有的则戒长斋,就是长期不动荤,不饮酒,不吸烟,有的是短斋,只忌初一、十五这两天。

  醮,同样是古代一种祷神的祭祀礼仪,分阳事清蘸与阴事幽蘸两种。早期的斋仪,大体是祈福者或申请入道者自己入坛“首过”、“祈禳”,道士只是在一旁主持仪式,帮助斋主通神致意,而“醮”则主要是道士们祭祀神祗的仪式,所以,《道门定制》卷六引杜光庭语说:“醮,祭之别名也。”

  打醮,是一件比较复杂而麻烦的事,作起斋醮来,一般是三天、五天或七天甚至十四天,除白天进行三次诵经外,在夜深人静,星光灿烂时分,道士们祭祀五岳之神,四周香烟缭绕,象征星辰—神祗的灯火摇曳明灭,摆下敬神的精米佳肴,道士们存想思神,在幻觉中,神仙们仿佛降临,五岳之神驾着龙辇,十洲仙人跨着鸾凤,在阵阵摄入心魄的音乐中冉冉而至,道士们依世俗见尊上之礼,叩首跪拜,呈上醮文。此外,在“法师”与“都讲”外,还有许多道士执威仪,唱经赞,还有许多道士专司职事,如管理钟的“知钟”,管磬的“知磬”,管点灯燃香的“侍灯”、侍香……,而这种教仪又根据主要祭祀对象与目的的不同 而各有分别,例如以“三官天、地、水”为主祭神的叫“三官醮”,而普祭主神的叫“罗天大醮”……

  斋醮都是从早期巫仪中演化而来的,所以它不免有很浓重的巫术色采,尽管道士们在理论上很强调“心斋”,即“澡雪精神”,“掊击其智”,“无嗜无欲”称之为“上士所行”,但事实上更主要的还是“左佩黄神印,右佩越章印,后中天部霆司印,身立园景之中,足履九台之象,”《道藏》正一部画符念咒,祈禳颂赞,作鬼弄神。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斋”、“醮”中许许多多的巫仪孑遗,例如,道士们在设斋打醮时,主持的法师如高功、都讲、监斋、监坛都要“头戴宝冠,身披霞帙,手持玉简”,装扮得威严庄重,而且两旁还要设置若干象征神祗或手持威仪的助手,就是楚巫的翻版,斋醮时吹吹打打,钟磬齐奏,弦歌鼓舞,烹杀六畜,就是楚巫的孑遗。”《后三天内解经》卷上

  传戒:全真派正式道士,必须经过受戒仪式,受戒即表示接法,为正式之法嗣。道童受戒后便名入《登真箓》,取得戒衣、戒谍,便成了道士。传戒的高道都是方丈或称道长、监院,有的称“传戒律师”。出家人有两种:一为童子出家,即在十多岁后出家当道人,一为半路出家,这种人大部都有家室妻儿,因各种原因所致,出家为道。崆峒山的道家传戒,过去比较严格,但对常期在宫观服务、诵经的善男信女,家庭可以离开者,也给传戒。接法后,要拜师学经,畜发结辫,诵习《早晚功课经》、《三官经》、《玉泉经》。

  炼丹:在笄头山西侧的峰顶高阜上有一平台,据传这里是仙人和方士炼丹之地。原有炼丹亭、炼丹炉,现已不复存在。而这块地方却有着较神秘的色彩,因此地炼过长生不老的药,得到药的可能性绝对没有,而这里的土却被不少人采回家中治病。崆峒乃仙人聚集之地,仙人不在,仙气犹存,人们把它迷信到了何等地步。

  炼丹术包括金丹术和黄白术,后因要与兴起的内丹术相区别,炼丹术又被称为外丹术。所谓“金丹”是指在古代神仙信仰的基础上,企图通过金石药物的炼制而获得的一种“服食成仙”的“长生药”,而制取“长生药”的方技即“金丹术”。所谓“黄白”按《抱朴子·内篇》的解释:“黄者,金也;白者,银也;古人秘重其道,不欲指斥,故隐之云尔。”因此,“黄白”就是企图通过药物的点化,使铜、铅、锡等贱金属能成为金黄色或银白色的能“发财致富”的各种合金,而制取黄金称药金、白银称药银的方技即“黄白术”。

  东晋著名道士葛洪,世称小仙翁,自号抱朴子,所著《抱朴子》一书中这样讲:“金丹之为物,炼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药,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有了这种理论根据,道士们对炼丹术无不实践与服用。这种炼丹术虽然只不过是在人类的生存欲望与亨乐欲望支配下产生的一种虚妄的狂想,但它却歪打正着地在人类智慧的发达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当道士们郑重其事、满面灰垢地在深山里挖灶安鼎,在毒烟笼罩、酷热难当的丹房里炼金烧丹时,在一次次的试验中沮丧、狂喜时,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已经在从事着化学史上的开创工作了。

  崆峒道士们除了承袭古人的炼丹术外,再就是寻找仙药。“中国人自古就相信茯苓、蟠桃、龟是有长生功效的食品。因为茯苓生于四季常青的松树下,松树油脂据说‘精炼后而服食’可‘寿考无穷’,松叶按一种摄生术服食,也可以无寒暑饥渴”《道教与中国文化》。崆峒山上产有大量的茯苓,虽无蟠桃,山下水中却有乌龟,他们将其它草药配制成丸,服用之后可以长生久视,肉身永固。秦始皇、汉武帝西巡崆峒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寻求这种长生之药。

  为此,崆峒山的仙人、道士在过去数千年中由于炼丹,也为中国的化学工业和中药作出了贡献。

  4、文化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它和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有着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是我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鲁迅曾经说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可见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崆峒山由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教圣地,又是黄帝问道、秦始皇、汉武帝西巡之地,道源深厚,玄风广被,因而具有丰富多彩的道教文化,体现了典型的道教风采。

  教理教义是道教文化的中心内容。道家之源,出于老子,老子学说是道教教理教义的根本渊源和理论基础。崆峒道于此表现得最为突出。老子去周入秦,西出函谷关,在楼观台著《道德经》五千言,崆峒道士也以此为荣,都能自尊自重,忠实地坚守和弘扬老子的道法传统。《道德经》一直被奉为根本经典,道士所修,师徒所授,都以五千言为根本。全真道创立后,又提出了返回老庄本旨的口号,强调老子学说是道教的大本大源,全真门人必须“遵随太上五千言”,“立起大根源”。

  养生学和长生修炼方法是道教文化中最有特色的内容。崆峒山之道士多数都服食山上所产之黄精、天门冬、五味子、茯苓、松籽、淫羊藿等草木药物,兼行导引按摩。

  宫观建筑和文物胜迹是道教文化综合性的物化形态。崆峒山的古典建筑,从东台至隍城这一中轴线上,每座庙宇都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的方正严整、中轴突出、纵深成串、左右对称、主次分明、高下错落的传统风格。又体现了道教宫观建筑以神殿为主,以道众居室为辅的特色。1990年10月,中国建筑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朱畅中、北大建筑学教授谢凝高对崆峒山建筑的评价为:“奇险灵秀,古朴精巧”。雷声峰的建筑群,依山就势,布局灵活,朴素自然,较少人工雕凿、强化安排的痕迹。更近于道家自然无为本色。充分反映了道教崇尚自然、超脱尘俗、云水逍遥、寻幽探奇的旨趣。

  历代高道及名人的题咏是崆峒山道教文化中最重要而又颇具特色的一部分。唐、宋、元、明、清各代名人的诗词百余首,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在群众中广为传布,脍炙人口。崆峒山不少石刻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可低估,道教神学、道教哲学、道教医学、道教音乐、道教与文学艺术、道教与气功都在国外的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法国、美国、日本、东北亚、东南亚等国相继都成立了中国道教研究所、研究会等机构。并召开过数次道教文化研讨会。

  道教经典是道教文化的主要部分,从这些经典中,可以了解到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关系。

  道教经书繁多,一般道士都只念诵《玉皇经》,全名《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简称《玉皇经》,每举办一次较大一点的道场,都要念诵此经。《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又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说常清静经》,《道德经》,这是文化高一点的道士才奉习的一部经文,还有《南华经》、《黄庭经》、《悟真篇》、《参同契》等。除此,还有《上清大洞真经》、《开元道藏》、《天宫宝藏》、《万寿道藏》、《太平经》、《正统道藏》、《云笈七签》、《度人经》、《三皇文》、《阴符经》、《心印妙经》等等。